您所在的位置: 水务博物馆供排水史记
青岛水质监测百年发展史——供水监测站
发布时间:2018/8/29  浏览次数:67464次  字号:   双击自动滚屏

 文/郭晓月

         青岛市城市供水始于1899年,至今已115年。最早由徳国人在海泊河反复检测河床水源水质,开凿水井供水生产,每月一次委托医院检测,出具“水质报告书”。开始了青岛市水质监测工作艰苦、卓越、一步步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十几年,发展迅速,包含了几代人的心血。

        1936年,青岛供水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青岛国民政府决心建立水质化验机构。在太平路8号院,将一间仓库做了修缮,添置了电热恒温培养箱和千分之一的天平及所需的瓶瓶罐罐,于当年10月份建立了水质化验室。虽然这是极其简易的设施,但在当时确是了不得的事。按现在观点解释,那就是观念的转变。这就是监测站的前身—水厂化验室。

        青岛供水经历了德占时期、日占时期和民国时期的逐步发展,水质监测也逐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毕竟时代不同,那时有水喝就不错了,对水质的要求还不是很高。青岛解放以后,尤其自1956年改称“自来水公司”之后,青岛市以修建“崂山水库”、供水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为契机,1958年对水质检测仪器、设备进行了购置,成立了“中心化验室”。形成了以中心化验室、水厂化验室、三班检测组成的“三级水质监测网”。尽管那时检测项目很简单,尤其三班只检测“余氯”,但确是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水质检测管理走上了正轨。

培训化验人员   

资质认定评审现场

        六、七十年代,当时的中心化验室担负着自来水公司供水水质监管、制水管理。从原水到出厂水、管网水较为全面监控着青岛市的水质。尽管条件艰难,有些技术工作难以开展,但一些技术改造层出不穷,象滤柱试验模型、简易混凝试验搅拌设备,在指导制水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文革时期不正常的年代,水质检测也从未间断过,保持最起码的工作标准和质量标准,为青岛市安全供水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八十年代是改革发展的年代,监测中心顺乎潮流,积极开展围绕“保证水质”的一系列工作,加强了水质检测队伍的培养。在缺少培训材料,缺少师资的情况下,自己编印教材,选拔有知识、经验的技术人员当老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水质检测人员。保证了水厂和中心化验室检测队伍的健康发展,壮大了以中心化验室为主体、水厂化验室为中坚的检测队伍。加强了三班化验,每小时对工艺水、出厂水进行浊度、余氯、pH值和细菌的检测,并加强了对原水水质三班检测,对工艺制水进行投药模拟实验,为水厂保证水质、指导生产提供技术数据;加强了水厂月分析、日分析的力量,中心化验室加强对水厂化验室的监督检查、业务培训和技术支持,引进当时较先进的散射光浊度仪、参与水厂技术难题攻关、净水设备的维修、大修、购置计划和施工检查。在水质检测中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水质标准和检测方法,在不同季节提出水质计划。                                         

 

 对宾馆进行水质监测  

海军节期间对海军码头进行进行水质监测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机构改革的进行,成立了“水质科”,把水质监测放在了质量管理的重要位置。从原水监测点的设定、水厂监测点的核定,到管网水监测点的增加,实现了水质全过程的监测和管理,尤其是引黄济青配套水厂—白沙河水厂于1989年底通水,开启了青岛市自动化加药和水质仪表化连续检测的先河,并在后面的运行中不断改进,直到2000年以后的各水厂供水自动化改造和运行,水质连续分析对于青岛市的水质检测工作是一个高质量的飞跃。

        这期间化验室不断充实,扩建了生物室、理化室、放射性室、光谱室、色谱室等专业化验室,先后引进了美国PE公司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惠普公司的气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各级检测人员达到50名,具备出厂、管网水54项、原水48项和其他项目的检测能力。全市三大水源、三大水厂、66个管网监测点的检测范围,实现了公司、水厂、班组三级水质管理网络,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规程,全方位地把好不同角度的水质关。

        1999-2000年是监测站实现重要“飞跃”时期。1999年成立了“水质监测中心”。根据建设部《关于组建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青岛监测站的通知》要求,积极筹备,自来水公司全力支持,选址青岛市广饶路129号甲,将一栋三层小楼按照当时较先进的实验室要求进行装修,检测面积600平方米,并全部有恒温设备,购置了PE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安捷伦的气相色谱等新仪器,人员结构上有3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本科以上人员达到40%。经过按照认证要求建立体系并运行半年以上后,于2000年3月通过了国家级计量认证评审,成为国家级实验室,检测能力达到78项。

        在2000年以后的10年里,监测站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于2007年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监督检查/扩项评审,检测能力达到了149项,实现了GB5749-2006的106项全部检测能力。仪器设备在这期间不断更新引进,人员层次不断提高。

        青岛监测站在全国质控中历次取得好成绩,积极完成监测网分派的任务,在保证青岛市安全供水方面积极发挥作用。2006年开始承担青岛市及周边区市水质公示监测工作,积极在海军节及奥运会安保工作中发挥作用。

2008年奥运会期间对加压站水池进行水质跟踪检测


青岛监测站效果图


        2008年奥运会期间,奥(残)帆赛在青岛举行,青岛监测站在供水安全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水厂、贮水池、比赛场馆、酒店等各个环节全面加强安保,使用了氰化物快速测量盒和进口的综合毒性测定仪等设备,连续检测确保安全供水。      

        中国海军60周年建军节活动2009年4月在青岛举行,因为有国家领导人及外国海军代表团参加,供水安保工作也非常重要。青岛监测站帮助酒店二次供水清洗,并连续检测。对军舰船舱上水进行监测,确保了供水安全。

        从2007年开始,青岛监测站开始选址新实验楼。最终选址青岛市哈尔滨路61号。新实验楼建设目标定位“建设国内一流实验室”,从图纸确定到工艺跟踪都严格要求,采取国内几家大型实验室及市内几家先进实验室之长,并采用了许多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严格施工,于2012年10月完工并搬迁。新实验楼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实验区域2800平发米。实验场地的设施充分考虑到有利于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供电、照明、采暖、通风、供排水等均按照先进水平实验室进行设计安装。用中央空调进行温湿度调节,并有温湿度24小时自动监测记录装置,对仪器用载气进行先进的集中供气管理。监测中心报警及消防设施先进齐全,有紧急事故淋浴器及洗眼器等设施,并建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危险品进行严格管理,实验室废液及废物处理严格按规定进行。    

        新实验室搬迁后,2012年底进行了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换证和扩项评审,检测能力达到201项。

        青岛监测站发展历程融合了青岛市的百年发展历史,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会年轻而有活力,不断进取,发展壮大,力争成为国内一流权威实验室。

        作者简介

        郭晓月1972年生人,青岛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工业分析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现任青岛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青岛监测站质量负责人。参加过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4次,国家质控考核获得过优秀证书6次。参与过局重点科研项目1项、水专项重点科研项目1项。先后在《山东供水》和《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发表过3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