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水务博物馆供排水史记
水缘春秋连载之五黄埠水源地
发布时间:2018/8/29  浏览次数:70784次  字号:   双击自动滚屏

        /韩绍江

         黄埠水源地,也称“第三送水厂”、“黄埠水厂”。它位于城阳区夏庄镇中黄埠村东,白沙河中游南岸,在青岛供水史上是继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之后的第四个水源地。

        黄埠水源地1936年3月开始兴建,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停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恢复开工,1942年竣工建成,与黄埠水源地配套的工程:四方山贮水池(三万吨)也于1942年完工。从1942年至1959年崂山水库建成之前,是青岛市主要送水厂。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白沙河过度采沙,造成污染,逐步退出供水行列,但这座具有70年历史,保存完好原生态的工业遗产,由于他的历史价值,被青岛列入不可移动文物遗产名录。

        一、兴建黄埠水源地的原因

        《中国实业志》山东卷中,对青岛市自来水业有这样的记载:“山东境内唯青岛有自来水厂,当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德人租借青岛时,即筹划及此,翌年逐开海泊河水源地,越三年(1901年)告成;清光绪三十一年又开水源地于李村”,“日人占据青岛后,于民国九年建成白沙河水源地,三个水源地每日送水一万多吨,盖在短期内,已无缺水之虞”。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由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对水厂、水源的继续扩充,促进了青岛三十年代的迅速发展,给这座年轻的城市带来了生机,呈现出繁荣,城市地位得到快速提升。隈瀛涛在《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一文中讲到:“青岛于1898年9月2日成为山东第二个对外开放的口岸,1909年贸易总额便超过烟台。至1934年青岛港口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位于上海、天津之后而名列第三。青岛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轻纺、工业、贸易、港口和军事基地。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并于4月16日接收青岛时就将青岛列为“特别市”。八大特别市包括北平、天津、哈尔滨、上海、南京、汉口、广州。在1930年颁布的《市组织法》,按新标准青岛又被列为全国仅有的四个院辖市(直辖市),分别为北平、上海、南京和青岛。

        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步伐和良好的内外环境使当时的沈鸿烈国民市政府,开始筹划青岛的发展和未来。1935年,在沈鸿烈的主持下制定了指导青岛长远、整体发展的《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本着“未雨绸缪,大处落墨”的指导思想,希望经过通盘筹划,将青岛打造成一座适合一百万人口居住的大都市。

        从青岛城市规模变化上分析:青岛在德占时期之初,市区人口只有1.4万人,到1935年便增至30.1万人,三十年时间人口增长20多倍;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7.1%,为适应大都市的发展规划,1935年7月在城市规划地域面积上,将崂山东部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为青岛市管辖,使青岛的面积从551.75平方公里增加到746.75平方公里,这是自1898年以来市区面积的第一次扩充。变动原由,一是便于崂山风景区的管理;二是为了解决青岛市的水源问题。

        百万人口规划之下的市区范围是北至沧口、李村,东至辛家庄、麦岛一带,总面积137.7平方公里。在这一规划下,青岛工商居住都会相应发展“将来城市之繁华实为不可限量”。如此宏大的规划,首先将水源地的建设和扩充提到了日程。在《青岛市实施都市计划案》中,涉及到自来水规划与发展的内容,体现在第七项青岛上下水道及卫生建设之自来水的扩充。扩充的方法:规定近期修建崂山月子口水库,远期考虑大沽河为永久的水源。

        月子口筑坝蓄水,原计划在月子口庙白沙河道的二山之间筑400多公尺的坝,形成水库蓄水,规模每日可供城市用水5万吨。这一工程预算占用耕地二千多亩,回迁原住当地农民三千多人,因工程费用高、工期长,在河道筑坝施工困难,所以经勘探工程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在月子口庙下游、白沙河中段的黄埠村附近辟建黄埠水源地。因为这里汇水区,水源充足,可满足城市规划先期要求。

        二、筹建黄埠水源地的蹉跎岁月

        黄埠水源地兴建方案制定之后,为筹集建设资金,沈鸿烈国民政府以青岛市政府之名于民国二十五年分两期,发行共计600万元的青岛市建设公债。公债条例第一条写道:青岛市政府为扩充自来水水源,增配水管……等工程发行公债,定名为民国二十五年青岛建设公债。

        第五条规定:本公债还本付息基金以本市码头增加费及自来水、水加价收入拨充,由财政局按月尽收、拨交。公债还本期限为八年,每半年还本一次,发行人,青岛市市长沈鸿烈,财政局长郭秉禾。

  

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宪兵守卫黄埠水源地   黄埠水源地西阁楼

        黄埠水源地于1936年3月16日破土动工,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建,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在日本侵占青岛撤退前,采取不抵抗和焦土政策,将正在建设的黄埠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及青岛电厂、棉纺织厂一并炸毁。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将青岛市工务局的自来水厂改名为“株式会社青岛水道部”。在恢复白沙河水源地生产的同时,对黄埠水源地的建设重新规划,并列入日本人制定的青岛大都市规划。所谓大都市规划就是1939年4月开始制订《工务部改良课》新的发展计划。规划于1939年6月将胶州、即墨两县划归青岛市,“大青岛市”管辖面积6052.39平方公里,人口规划为180万,计划将青岛建成中国华北的门户,东南亚地区“政治、港湾、工业和观光性质的特大城市”。

城市用水规划上,近期目标是尽快规划和恢复黄埠水源地的开建,长远规划是将山东半岛的大沽河作为青岛供水的主要工程。

        1939年10月13日,青岛新民报报道:青岛水道株式会社将成立,社长平冈定太郎在发表的讲话中提到,委任后设法除去水之不足,乃水道不便。为开辟水源,并发行资本金二百万百株券(债券),开始兴建黄埠水源地。

       针对黄埠水源地的调查并于昭和十五年(1940年)五月五日通过了施工方案,主要工程是在河床新建砖砌涌水井24眼,集合井一眼,机室变电所各一栋,装有175马力电机水泵3台,日送水12000立方米。原厂区占地61市亩,建筑14栋,大小房间59间,建筑面积1060.95平方米。工程于1940年设计,1941年施工,1942年也就是昭和17年竣工。与黄埠水源地配套的蓄水三万吨的四方山水池也于1942年完工。

        黄埠水源地建成后促进了青岛的发展,缓解了城市用水之急。作为1939年日本人的大青岛都市规划,本应开辟大沽河水源,一是由于工程浩大,缺少资金,二则1942年之后,山东半岛正处在抗日战争高潮,等有实施就迎来了1945年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青岛的两次先后十六年的统治。

        三、黄埠水源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黄埠水源地1942年建成之后,在日本人统治时期隶属水道株式会社,水厂的职能:一是生产输送自来水;二是厂内驻扎日本警备队,担负治安。在海润自来水公司档案室存有一张日本警备队员站在炮楼之上,手持长枪,楼顶飘着膏药旗,厂四周围着电网,厂门前碉堡座守的照片。这就是水厂工人和当地村民生活在日寇铁蹄统治下的真实写照。


    

黄埠水源地机室内昭和15年生产的日本175千瓦三菱电机  日式三菱电动机局部标签放大图


         还有一件历史资料,是2012年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昭和20年10月1日(即1945年)黄埠水源地当日的生产原始日志。它的珍贵之处除了记录当天的生产情况之外,有一段文字记载成为历史的大快人心的见证:“本月一日起,伪水道会社归我大中华民国青岛市政府工务局管理,复名自来水厂。局长张孟尧氏,厂长孟礼先氏,启本日为我沦落敌手八年之自来水厂重光之日”。这一珍贵的资料,印证了日本投降后黄埠水源地从日寇手中回归的纪念日。同时填补了自来水档案的空白,明确了当时青岛工务局自来水厂新任命的领导人的详情,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自1945年回归后,为适应青岛的发展,供水设施在不断地扩建,1945年增加涌水井8眼,1956年在其上游建涌水井9眼,厂内建500立方米清水池。同年自来水机构更新设公司,黄埠水源地改为第三送水厂。1966年增设440千瓦机泵一组。进入七十年代,为扩充水源,在河底打井24眼。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白沙河遭到严重污染,历尽沧桑的黄埠水源地逐步退出供水行列,渐渐地退出人们的视野。1989年第三送水厂与崂山水库合并后改称“黄埠水厂”,2003年将原流亭水厂和黄埠水厂合并,取消黄埠水厂编制,改由流亭水厂统一管理,隶属青岛市


海润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崂山水库管理处。

  

与黄埠水源地配套的建设中的四方山水池

四方山水池外景

        黄埠水源地虽然逐渐退出供水行列,但它具有70多年供水历史和保存完好如初的原生态工业遗存,在青岛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编入市级不可移动工业遗产名录。厂区61亩地的院内古树成林,环境静幽,14栋建筑包括日本兵舍、炮楼、机室、办公别墅完好如初,昭和十五年的175千瓦日本三菱电机和道路中的日本古力,也列入珍贵的自来水不可移动文物。

        经市有关领导、专家和集团公司领导多次研究考察,准备在这块工业遗址上建造青岛市水务博物馆。这是对自来水百年历史的彰显,是对历史文物的最好保护。我们相信:一个环保、绿化、节水、科普、教育、旅游、工业遗存、原生态遗产集一身的青岛水务百年历史博物馆在不久的明天,出现在黄埠水源地遗址之上。